【一、罗斯福的“四警察”蓝图】
1943年,二战还在打,美国总统罗斯福就已经在琢磨仗打完之后怎么办了。他想了个办法,说让美国、苏联、英国、中国这四个大国一起来看着世界,别让再打大战了。他这个点子,是基于三个实实在在的情况想的。
1、战斗意义:中国战场上,咱们拖住了日本鬼子六成以上的兵力,大概两百万人呢,这让太平洋那边的战场轻松了不少。
2、地区力量均衡:帮一把中国,就能挡住苏联在远东的势头,避免亚洲出现权力空白。
3、道德代表:中国在抗战中牺牲了超过3500万人,应该在国际上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地位提升。
但这个想法被英国和苏联坚决否定。丘吉尔私下里开玩笑说:“让中国来领导世界?他们连缅甸都保不住呢!”斯大林也对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表示怀疑——在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里,15万日军打败了50万中国军队,让中国丢了146座城市。
【二、敦巴顿橡树园会议:美苏英的幕后交易】
1944年8月,美国、苏联和英国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园商量好了联合国的大体框架。中国虽然没参加会议,但在美国的坚持下,还是被列为了常任理事国的备选国家。苏联这边呢,提出了两个要求:
联合国有个规矩,就是“大国说了算”(也就是大国有一票否决的权力)。
2、美国得认可苏联在中国享有的特殊权利(这些内容后来被加进了《雅尔塔秘密协定》)。
英国一开始不同意,但罗斯福用“亚洲得有人管”的理由说服了丘吉尔。其实,美国那时候已经料到战后英法的殖民统治会垮台,所以得早点做准备。
【三、雅尔塔会议:中国席位的“隐形确认”】
在1945年2月举行的雅尔塔会议上,斯大林最后算是同意了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但他也提出了三个条件来作为交换。
1、蒙古国获得了自主独立。
2、掌管旅顺港和大连港。
3、哈尔滨到大连的中长铁路,是由中国和苏联一起管理的。
罗斯福为了让苏联加入对日本的战争,不惜损害中国的主权来达成妥协。在这笔交易里,中国的地位更像是美苏之间较量的一个额外结果。
【四、旧金山制宪:法国的意外入场】
1945年4月份,有50个国家的代表都跑到旧金山去,一起商量写出了《联合国宪章》。就在这时,事情突然有了个大变化:
英国突然站出来支持法国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丘吉尔直接说:“欧洲不能只让美国和苏联说了算!”
斯大林强烈反对,不过美国为了和西欧联手对付苏联,最后还是让步了。
到这时候,五大国的地位就确定了:美国、苏联、英国、中国是罗斯福一开始的想法,而法国则是英国为了平衡力量加进来的。当中国代表团(国民政府)签字那一刻,大家都鼓掌了——这既是对东方战场上牺牲的尊重,也预示着冷战局面的开始。
【五、历史的讽刺与现实】
1945年6月26号那天,《联合国章程》正式被大家签字通过了。
五年后,代表中国政权的团队(即国民政府)撤退到了台湾。
新中国在1950年废除了之前苏联依据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》所享有的特殊权益。
法国因为戴高乐强有力的外交手段而轻松获利,结果它变成了欧洲自主力量的代表。
1971年,当中国重新成为联合国的一员时,基辛格正悄悄地访问中国,这让26年前大国间的布局,最终被岁月之手悄悄地调整了过来。
【结语:席位背后的真实逻辑】
中国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,说到底是因为二战那时候的特殊情况,各国斗来斗去最后达成的结果。
美国的大致战略安排(占了八成)
苏联进行的利益互惠(约15%)
中国在战争中做出的贡献占据了5%的份额。
就像英国的外交记录里写的那样:“我们承认中国,不是觉得他们能主宰全球,而是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摆平亚洲的乱局。”
这段往事告诉我们: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,靠的往往是力量和筹码,而不是仅仅讲正义和做牺牲那么简单。
天成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-专业股票配资门户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