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我军1955年大授衔的事件,许多人都会对萧克未能被授予大将感到不解。考虑到萧克在革命中的卓越贡献和资历,很多人认为,即便不能授予元帅,至少大将是板上钉钉的事。然而,实际情况是,萧克最终只获得了上将的军衔。这个决定引发了许多讨论,毕竟他曾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、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,在我军早期的地位和贡献是无可忽视的,许多人认为,萧克无论如何也应当享有更高的荣誉。
然而,1955年的授衔是按照严格标准进行的,授予大将或上将并非单纯依据个人的革命资历。大将和上将各自有着明确的评定标准,不仅仅看的是过去的军事贡献,还考虑了许多其他因素,尤其是授衔时的职务。毕竟,军队需要展望未来,而非仅仅注重过去。因此,萧克之所以没有被授予大将,与他所担任的职务和职责密切相关。
在1955年授衔前,萧克担任的职务是国防部副部长,并兼任训练总监部副部长。无论是国防部副部长,还是训练总监部副部长,都是解放军高层将领的职务,尤其是训练总监部,它负责全军的教育和训练工作,是非常重要的部门。虽然看起来,国防部副部长这个职务地位较高,但实际上,在当时,国防部并非真正的决策机构。1954年9月,国防部刚刚成立,隶属于国务院,实际上只是中央军委的对外名义,并没有实际的军事指挥权。
展开剩余64%从当时的人员配置来看,中央军委的核心成员是毛主席,他领导着整个军队,委员有朱德、彭德怀、林彪等11人,后来的十大元帅都在其中。而国防部的配置就显得较为薄弱,部长是彭德怀,副部长共有7位,其中包括了4位大将,2位上将和1位中将。可以看出,尽管国防部在名义上是国家军事领导机关,但其职能和影响力与中央军委相比差距较大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看,萧克在国防部的职务并不足以与大将们的职务相比。
如果对比一下1955年被授予大将的将领们的职务,情况就更加清晰了。比如粟裕担任了解放军总参谋长,黄克诚是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,陈赓是副总参谋长兼军事工程学院院长,谭政是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,萧劲光是海军司令等。除了因健康问题未能担任具体职务的徐海东和张云逸外,其他大多数大将都在军委总部或者兵种领导岗位上,这些职务显然更具决策权和战略性。而萧克当时担任的职务,虽然重要,但并非军队最高决策层的一部分。
萧克在训练总监部的职位虽然重要,但他只担任副部长,并非正职。训练总监部成立于1955年4月,负责全军的教育和训练工作,是八大总部之一,仅次于总参谋部,由刘伯承担任部长,地位和作用非常突出。然而,萧克并非这个部门的领导,且当时副部长共有6位,萧克并不是第一副部长,第一副部长是张宗逊,和萧克一样也是一位上将。因此,尽管训练总监部的工作极其重要,但萧克并未处于最高决策的层级。
另外,萧克在1954年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中也没有担任重要职务。国防委员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构,主席由毛主席担任,副主席共有15位,其中包括了后来的十大元帅以及一些重要政治军事人物。虽然萧克在革命战争时期有着出色的表现,但他并未被选为国防委员会委员,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授衔时的考虑因素。同样,还有其他许多资深的上将也未能进入国防委员会,比如李达、李克农、王平等,他们的情况也与萧克相似。
综上所述,萧克虽然是革命战功赫赫的高级将领,但与1955年授衔的大将们相比,职务的差距确实存在。这些职务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他在授衔时的排名和最终的军衔。尽管如此,萧克仍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,并且排在上将名单的第一位,这也是对他杰出贡献的认可。因此,这一决定是可以理解的。
(参考资料:《萧克画传》《大授衔》《开国将军轶事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天成配资-十大配资公司-专业股票配资门户-个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